2024-12-31 唐朝名人 0
中文名 皮日休 别名 皮袭美,皮逸少 国籍 唐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北天门(古代竟陵) 出生日期 约838年 逝世日期 约883年 职业 诗人、文学家 代表作品 《皮日休集》、《文薮》、《胥台集》、《十原》 字 袭美,一说逸少 所处时期 晚唐 人物简介 皮日休(约838年mdash;883年),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道竟陵(今属湖北天门)人。 懿宗咸通七年(866),入京应进士试不第,退居寿州(今安徽寿县),自编所作诗文集《皮子文薮》。八年(867)再应进士试,以榜末及第。曾在苏州刺史崔璞幕下做郡从事,后入京任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二年(875)出为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军,任翰林学士。黄巢败亡后,皮日休下落不明。 皮日休为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与陆龟蒙并称ldquo;皮陆rdquo;,有唱和集《松陵集》。诗文多抨击时弊、同情人民疾苦之作。他和陆龟蒙、罗隐的小品文被鲁迅誉为唐末ldquo;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镳rdquo;(《小品文的危机》)。有《皮子文薮》。 个人著作 他曾经编纂自己的著作《文薮》。他曾经中过进士,当过太常博士官,后来参加黄巢起义,任翰林学士。因此,新旧《唐书》不为他立传。 关于他的死有不同说法。有的说黄巢怀疑他作的赋文讥讽自己,遂杀害了他(见《全唐诗小说》);有的说黄巢兵败,他被唐室杀害;有的说他死于吴越之地,并未参加黄巢起义(见陆游《老学庵笔记》)等等。 他的遣作有《皮子文薮》,内收其文200篇,诗1卷。他的不少著作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学者认为皮日休是ldquo;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rdquo;,ldquo;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思想家rdquo;。鲁迅评价皮日休ldquo;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的锋芒rdquo;。 现存皮日休诗文均作于他参加黄巢起义军以前,《忧赋》、《河桥赋》、《霍山赋》、《桃花赋》、《九讽》、《十原》、《鹿门隐书》等,为有所为而作。他的诗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以《正乐府》十首为代表;另一种走韩愈逞奇斗险之路,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 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于2012年被选入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ldquo;日积月累rdquo;板块。 人物生平 懿宗咸通八年(867)登进士第。 868年东游,至苏州。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军下江浙,皮日休为黄巢所得。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 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县。他的死,说法不一。或说他因故为巢所杀(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辛文房《唐才子传》等),或说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陆游《老学庵笔记》引《该闻录》),或说后至浙江依钱□(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或说流寓宿州以终,墓在濉溪北岸(《宿州志》)。著有《皮子文薮》10卷,收其前期作品,为懿宗咸通七年皮氏所自编。有《四部丛刊》影明本及中华书局排印萧涤非整理本通行。《全唐文》收皮日休文4卷,其中有散文7篇,为《文薮》所未收。《全唐诗》收皮日休诗,共9卷300余首,后8卷诗均为《文薮》所未收,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萧涤非、郑庆笃重校标点本《皮子文薮》,将皮日休自编《文薮》以外的诗文附于书后。皮日休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计有功《唐诗纪事》、辛文房《唐才子传》、《宿州志》等。近人考订有缪钺《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和《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李菊田《皮日休生平事迹考》、萧涤非《论有关皮日休诸问题》、张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等,可资参考。 唐末进步思想家皮日休出身寒微,参加过黄巢农民起义,在农民政权下任翰林学士。尽管其现存著作都完成于参加农民起义之前,但由于深入了解社会现实,了解民众苦难,故而其作品具有十分显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他讽刺黑暗现实,同情人民大众,曾自述:ldquo;赋者,古诗之流也。伤前王太佚作《忧赋》;虑民道难济作《河桥赋》;念下情不达作《霍山赋》;怜寒士道尘,作《桃花赋》。rdquo;他在鹿门隐居时作《隐书》六十篇,用ldquo;古rdquo;与ldquo;今rdquo;对比的形式揭示出封建地主阶级的,说:ldquo;古杀人也怒,今之杀人也笑;古之用贤也为国,今之用贤也为家;古之酗也为酒,今之酗也为人;古之置吏也净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rdquo;他指出:ldquo;后世之君怪者,不在于妖祥,而在于政教也。rdquo;甚至敢于说:ldquo;金玉石,王者之用也rdquo;,由于王者贵金重玉,才使大家视金玉为宝,其实,真正值得珍贵的并不是金玉,而是粟与帛:ldquo;一民之饥须粟以饱之,一民之寒须帛以暖之,未闻黄金能疗饥,白玉能免寒也。rdquo; 作品一览 诗歌鉴赏 汴河怀古(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较多? 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消耗了大量民力物力。 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写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第一首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诗中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第二首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ldquo;至今rdquo;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ldquo;千里rdquo;,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辽阔;ldquo;赖rdquo;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 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ldquo;翻案法rdquo;。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易的。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ldquo;龙舟rdquo;,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ldquo;水殿rdquo;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亮,所谓ldquo;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rdquo;(李商隐《隋宫》,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ldquo;水殿龙舟事rdquo;即指此而言。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ldquo;共禹不较多?rdquo;意思就是,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