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1 科研 0
年少懵懂时,吉训明立誓攻世间之顽疾,保民生之安康。转眼半生已过,吉训明用勤奋在他的身上增添了多的身份和光环。现在,他只有一个信念,提高技术能力,守护人民健康,便是正道。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
勤奋专注,专业领先
吉训明的从医之路,步履踏实,履痕清晰,每都规划得如同钟表齿轮一般——告别老家南通,北上天津,在天津医科大学攻读神经介入领域的硕士和博士;移步京城,师从我国神经外科权威专家教授,攻读博士后,进入宣武医院,继续在神经介入领域探索。
在此期间,他马不停蹄地参加国际顶尖的培训和学习,包括首届亚萨吉尔显微神经外科训练班,以高分通过考核;2005年他远赴重洋,以访问学者身份去迈阿密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参加学习。经过不断地学习钻研,在神经介入的尖端领域,吉训明用汗水和付出书写了光辉的一笔。2007年,吉训明荣升宣武医院副院长。这是当年国内同类型医院中最年轻的副院长。
身为副院长,上任伊始,吉训明就提出,宣武医院要保持优势学科在中国、世界的引领地位,于是他率先垂范,勤奋工作,每天5点半起床,一直工作学习到晚上11点半,一周7天没有休息。功到自成,经过长期的努力,宣武医院的神经专科领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已成为翘楚。
攻尖科研 与中医理念不谋而合
在遥远的南太平洋海域上有一个巴瑶族(Bajau),他们是地球上最后的“海上游牧民族”,他们不借助专业潜水设备,每天在深达70多米的水下捕捉鱼虾,日工作时间超过6小时,一口气能在水中待上10分钟。而普通人如果如此长时间缺氧,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巴瑶族人特殊的抗缺氧能力,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和医疗专家的关注。吉训明就是其中之一。巴瑶族人的超强潜水能力给了吉训明以启示——通过训练,人类其实也可以拥有很强的抗缺氧能力。
于是,他带领团队反复实验、不断研究,终于吉训明命名为“缺血预适应训练”的抗缺氧能力训练诞生了。临床表明,一旦通过缺血预适应训练就不会因为短暂的缺血,比如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而留下偏瘫、失语、行动障碍等终生残疾。与此同时,对于心脑血管已经狭窄并处于缺血状态的病人,通过这种训练,能够让患者缺血缺氧的心脑组织周边的侧支血管打开,使局部缺血组织的血流得到恢复,降低了一部分患者放支架、做搭桥手术的概率;或者对于已经放过支架、搭过桥后血管再次堵塞,无法再次手术的病人进行补救治疗;尤其对于高龄、手术风险大,或者无法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人,结合这样的治疗可以让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治疗理念,也和我国传统中医药的“治未病”理论不谋而合。
自主创新,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
吉训明始终笃信:中国人的问题,要靠我们自己解决。面对日新月异的医疗理论,和不断推陈出新的诊疗技术,吉训明坚决提出:择其善,改其乱。在自己擅长的中西治疗脑卒中方面,他认为,国质和欧美人群不同,在疾病方面自然有所差异。如就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而言,欧美人群91%发生在颈部(颅外),颅内仅占9%;而中国则是36%~55%发生在颅内。“因此不能盲目地套用国际的治疗指南。”
“对于颅内动脉硬化狭窄,放支架、手术风险大,而且常常是无效的,长期大量用抗栓和抗凝药则会引发出血,因此对于国人,应当有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案。”当前,包括吉训明在内的国内权威专家均认为,“缺血预适应训练”正是专为中国人设计的,既简便又经济,更适合中国人的特殊体质。
为更广泛地推广“缺血预适应训练”,并且能让广大患者方便的进行训练,吉训明所在的宣武脑血管病团队开发了一种简便设备,两个袖带,缚在双臂,对双上肢进行反复科学有规律的加压,阻断与恢复血流,达到增强缺血组织血流代偿,从而实现预防和治疗组织突发严重缺血伤害的目的。老年病人都可以在家使用,不需要家人帮助。同时吉训明教授团队远赴高原地区,为高原部队官兵们进行健康宣讲,并为部队官兵赠送一批自主研发的缺血性预适应训练仪。
目前吉训明的团队正在全力以赴开展进一步研究,深入全面系统的在全国医疗体系推广这项治疗,期望最终成为一个老百姓常规的保健预防手段,和一种疾病的治疗手段。
(注:本文略有删节)
上一篇:卜红记